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
大陸及外籍女子嫁入台灣人數增多 維權問題突出
據台灣《時報週刊》雜誌披露,前幾年在島內炒得沸沸揚揚的「外籍新娘」問題,最近似乎已被「冷凍」,主要原因是,台灣男子娶島外女子已不再流行。台「內政部」的統計顯示,去年新增的「外籍新娘」僅7000人,比幾年前的每年幾萬人大大減少。據說,導致「外籍新娘」急劇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,「外籍新娘」嫁到台灣後就成了弱勢群體,演繹著人生的闋闋悲歌。 1.每10位新娘裡就有1位是「外籍」 1994年,台當局實行所謂的「南向政策」,試圖增強台灣當局對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優勢與競爭力,增進與亞太各國和地區的關係,在吸引外籍勞工到台灣的同時,也為東南亞女性嫁到台灣創造了機會。一些人從中看到了商機,做起了異地婚姻中介的生意。此後,異地婚姻中介快速成長,「外籍新娘」源源不斷地湧入台灣。 1999年,在台灣新登記的「外籍新娘」有兩萬人,到了2003年,「外籍新娘」躍升為近5.5萬人,佔在台灣登記新娘的31.9%。2006年底,進入台灣的「外籍新娘」為23930人,佔在台灣登記新娘的16.8%。從2000年到2006年,在台灣登記的新婚夫婦中,每10位新娘中至少有1位是「外籍新娘」。 據報道,在台灣一些偏遠地區,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:一個村子裡有來自東南亞各個國家和地區的「外籍新娘」,被媒體戲稱為「聯合國」。在這些「外籍新娘」中,人數最多的是越南新娘,之後依次是印度尼西亞新娘、菲律賓新娘、柬埔寨新娘和馬來西亞新娘。 在「外籍新娘」進入台灣的高峰時期,在澎湖地區登記的新婚夫婦中,台灣男子與島外女子聯姻的比例高達18.8%,幾乎每5位新郎中,就有1位娶了「外籍新娘」。苗栗縣的異地聯姻比例達14.9%,居第二位。即使在台灣異地聯姻比例最低的台南市,這個比例也達到了7.5%。 澎湖三級離島東嶼坪嶼,是台灣人口第二少的島嶼,只有10戶人家。島上的婚齡男子統統娶了柬埔寨女子,使得東嶼坪嶼成了「柬埔寨新娘島」。這些柬埔寨新娘一踏上台灣的土地就開始學說閩南話。她們的丈夫都是漁民,經常出海,她們每天洗衣、做飯、帶小孩,然後就看著大海等丈夫回家。丈夫偶爾會駕著漁船帶她們去本島上買東西,算是讓她們「透透氣」。 「外籍新娘」還給台灣的生育率帶來了一些變化。從2000年開始,「外籍新娘」每年平均為台灣帶來兩萬名以上的新生兒,2002年,「外籍新娘」生育的新生兒數量達到高峰,總計30833名。前兩年,台灣差不多每8個嬰兒中就有1名是「外籍新娘」所生。台灣「教育部」的資料顯示,2005年,「外籍新娘」的子女就讀小學的人數為60258人。 2.「外籍新娘」流行有原因 台灣男子為什麼如此鍾愛「外籍新娘」呢?原因有很多。 第一,台灣本地的新娘不好找。據報道,由於台灣現代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,許多女性覺得務農的人或勞工「沒有安全感」,不願「屈尊下嫁」。台灣本地女性對男性的要求越來越高,很多台灣男性成了「困難戶」,娶不到老婆。引進「外籍新娘」,正好解決了台灣中下階層男子「娶妻難」的大問題。 第二,「特殊群體」有需求。娶「外籍新娘」的多半是台灣的「特殊群體」,要麼是年輕時太挑剔,步入中年後仍未婚配;要麼離婚、喪偶,無人陪伴;要麼性格內向,交女友困難;還有一些是殘障人士。不過,近年來迎娶東南亞各地新娘的台灣男性,不再局限於年齡偏大、學歷偏低的弱勢人群,不乏醫師、教授、工程師等高學歷、高收入、高社會地位的「優質男人」。 第三,「外籍新娘做紅娘」的「擴散效應」,是導致「外籍新娘」群體在島內迅速壯大的重要原因。據說,高雄市有個葉氏家族,人丁興旺,這幾年,兩輩男性一共娶了來自東南亞各地的20多位「外籍新娘」,每到全家聚會的日子,葉家便「南腔北調」,十分熱鬧。據報道,並非葉家人刻意要娶「外籍新娘」,只因較早娶進門的外地媳婦,乖巧又勤快,懂得孝敬老人,讓長輩相當滿意。經過這些媳婦在家鄉「穿針引線」,不知不覺中,整個家族有一大半媳婦都是「外籍新娘」。 3.娶「外籍新娘」要花錢 一些「外籍新娘」嫁到台灣後,既吃苦耐勞,又具有經營頭腦。在高雄縣美濃鎮,就有相當多的「外籍新娘」,以自己「娘家國」的飲食特色經營餐館,或在台灣出售「娘家國」的土特產。有幾位越南新娘合夥開了餐廳,推出地道的「越南菜」,吸引了不少台灣人光顧。 這些心靈手巧的「外籍新娘」多半來自貧苦地區,希望通過「外嫁」改變命運,這也是她們願意嫁到台灣,甚至願意嫁給弱勢群體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台灣人娶「外籍新娘」,不可避免地出現了「婚姻商品化」的現象。通常,台灣男子娶得一位越南新娘,平均花費約為10萬元人民幣,娶其他地方的新娘,花費還要高一些。 「婚姻商品化」還催生了異地婚姻中介「產業」。在台灣,大量婚姻中介機構四處拜訪潛在「客戶」,找到一定數量的「客戶」後就組成「相親團」,帶到相關國家和地區去「相親」。像越南這樣的新娘輸出大國,當地的婚姻中介也很發達,職業媒人們先是搜羅合適的女子,再將她們介紹給來自台灣的「相親團」,從中收取「手續費」。 4.「外籍新娘」處境何時能改善 「千里姻緣一線牽」素來形容異地婚姻的難能可貴,然而,在台灣,多數「外籍新娘」的日子過得相當不如意。「外籍新娘」忍痛告別親人,千里迢迢地遠嫁台灣郎,本以為從此可以幸福一生,孰料,就在她們踏進台灣這個心中嚮往已久的烏托邦,準備開始全新的婚姻生活時,便正式跌進了「人間煉獄」,成為台灣社會的弱勢群體,冬去春來,不斷演繹著人生的闋闋悲歌。 從「外籍新娘」出現在台灣社會起,有關她們社會地位的話題就在台灣被日復一日地討論。這種討論持續了多年,「外籍新娘」們尷尬艱難的處境,卻並未得到多少改善。 據統計,娶「外籍新娘」的台灣男子多居於鄉下,職業大多為工人、司機、攤販和農民,學歷多在初中畢業以下,屬於台灣社會中的底層群體,這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多數「外籍新娘」在台灣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容樂觀。 「外籍新娘」嫁到台灣後,要過語言關,常常因為不會講閩南話,與夫家無法有效溝通,逐漸成了「籠中鳥」,很難迅速融入當地社會。此外,「外籍新娘」的身份認證也成問題——她們與台灣男子結婚後,3至5年後才能取得台灣「身份證」,才能合法地外出工作補貼家用。 語言不通、生活艱苦也許還能忍受,最可怕的是遇到「台灣狼」,也就是遭遇家庭暴力。據報道,有的「外籍新娘」嫁到台灣後,白天要照顧一家老小,做一大堆家務,甚至還得去幫傭,賺取生活費。到了晚上,丈夫喝得醉醺醺地回家,不給好臉色看,甚至對「外籍新娘」進行身心虐待。 這幾年,有關「外籍新娘」被虐待的事件不斷曝光:一位泰國新娘被丈夫剝光衣服綁在樹上過夜,還在她身上塗上蜂蜜,誘螞蟻啃食;一位越南新娘被警方解救時瘦得皮包骨,體重只有40多斤;一位柬埔寨新娘生下兩個孩子後,被夫家趕出家門,流落街頭…… 「外籍新娘」在台灣普遍受到歧視。台灣媒體常聳人聽聞地報道離奇事件,比如「外籍新娘」身染艾滋病、影響下一代素質等捕風捉影的事,都是媒體炒作的重點。就連台灣政府層面,也不乏歧視的聲音。前些年,一位台聯黨「立委」曾公開說,美國在越南留下了化學藥劑,所以越南新娘身上有毒,不應該給她們生育補助,以免「劣幣逐良幣」。某「教育部次長」也曾公開說:「外籍新娘的小孩素質低。」 相關報道 台灣「大陸新娘」煩惱多在台灣,除了「外籍新娘」,還有為數不少的「大陸新娘」。從上世紀90年代起,陸續有大陸女子嫁到台灣。據統計,現在台灣約有25萬名「大陸新娘」,其中一些人在台灣遇到了很多麻煩,多數人過得並不稱心。從探親、團聚、取得「身份證」到就業,台灣當局對「大陸新娘」的要求都很苛刻。從2003年底開始,台當局對「大陸新娘」實行入境面談,詢問者一律先將這些新娘視為「假結婚者」、「賣淫女」,提出很多隱私的問題,令很多「大陸新娘」面紅耳赤,羞憤落淚。 嫁到台灣後,由於兩岸的社會制度、意識形態、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,「大陸新娘」處於台灣社會的邊緣,很難獲得平等待遇,一些人甚至被要求每半個月接受一次警方檢查。另外,「大陸新娘」的新郎多半年齡大、收入低,有的還有殘障,一些「大陸新娘」嫁到台灣後,要去餐館、商店打工,卻得不到工作許可,只能打黑工,同工不同酬也不敢聲張。 今年初,民進黨「總統」候選人謝長廷曾譏諷娶「大陸新娘」的台灣男子是「豬哥」,激怒了許多家庭。據統計,目前台灣25萬名「大陸新娘」中,有4萬人擁有投票權,加上她們的家庭成員,成為台灣社會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。島內媒體在這次選後報道稱,多數「大陸新娘」把票投給了馬英九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